![]() |
![]() |
|||||||||
|
|
![]() |
![]() |
一般政策辯論 (2001.10.24) 主席女士: 今日的總結辯論,我將重點談及如何支援中產階層,專業人士和其他個別僱員在內地工作的建議,並期望這次辯論能夠表現出一種較具建設性的基調,作為休止符。 動用市場力量援助負資產人士 首先,政府必須了解今次經濟低迷的性質與以往有所不同,過去香港人的價值觀念認為,有學識和專業技術,就有出人頭地的日子,亦會隨著收入積蓄的增加,買樓投資,以後退休也再無須求人。但現時就算擁有專業知識和資歷的人士,亦會面臨負資產及失業的環境,這對他們,甚至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造成很大的衝擊。 中產人士對社會很有貢獻,而又從不曾接受政府任何的資助,現時傳統的社會安全網,從未考慮過他們的需要,對他們亦完全沒有用處,所以,面對負資產的厄運,以及可能長期失業的威脅,處境不堪,甚至可謂「走頭無路,救助無門」。 香港是一個投資存在相當風險的地方,這次得來的經驗,就算在正常投資,亦可能出現失利的情況,保守勤奮的中產階層亦有可能身處「山窮水盡」之時,政府應該重新評估,需要有一個全面和更有效的社會安全網,去援助這批被忽視的真正有需要的人士。 但我同意社會安全網不一定是派錢,而對這批有能力翻身、 自尊心較強的人士,採用貸款的方式更為適合。我亦同意財政司司長的看法,先盡量運用自由市場的力量,尤其是在銀行資金充裕競爭劇烈之際。財經事務委員會正與有關方面商討,我亦暫時不再贅言。 延遲交薪俸稅具政策配套效果 除了負資產問題外,今年的施政報告,在很大程度上,對這群極具生產力、自助能力較強、為社會經濟貢獻甚大的人士,只是考慮提供較為中長期的政策支援,但短期的舒緩工作,卻做得並不全面及不夠力度。本人想強調的是:各黨派合作制訂的七項措施,是具有「配套」性。 延遲繳交薪俸稅的建議,正好填補了上述的缺陷。現方案其中最大的好處,是令社會堛漱仆ㄥ未h「即時」得到「有效」的舒緩。這構思如予實施,在短期內即可到位,而且行政手段簡單,成本相對甚輕,性質有如短期的免息貸款,將來更可分期攤還,還請財政司司長再三考慮。 共渡時艱公務員不能置身事外 作為中產階層一部份的公務員,雖然幸運地逃脫了經濟上的打擊,但最後仍避不了社會上的道德壓力。立法會有商界議員提議公務員減薪一成,這個數字相對私人機構來說,已是相當溫和,不過,意義重大。雖然我本身不太贊成強制公務員減薪,也不鼓勵社會上的「眼紅症」,並不相信此行動的意義是為了替政府省錢。但是,此事清楚地反映出一個訊息:很多無須直接回應立法會和社會訴求的公務員是不能夠置身事外的。如果政府缺乏效率,不能帶頭有效地回應社會的訴求,社會的矛頭將不會是指向董特首一個人,或者高官的層次,而是發洩在整體公務員身上。無論職位高低,公務員並不能安然享用高薪厚祿而又避免問責,這個訊息是很清楚的。 對症下藥,加強培訓 我非常關注專業界別在內地的發展前景和失業人數的不斷上升,想談談如何去支援這些專業人士。就以會計界為例,最近二星期,我已分批與界別內各主要團體的負責人會晤,分享這個大家都關心的問題。除了上周談及的香港會計師公會已公布對內地投資的討論報告之外,其他至少還有三個主要海外會計師團體在香港的分會,都紛紛提出有建設性及正面的具體建議,這些建議雖然是初步的,相信亦非常值得在本會拿出來,作為其他行業和界別的參考。 一,對於國際性及較大型的會計師事務所來說,會計界希望為本港積極爭取成為對中國內地投資跳板的定位,除了進行驗資和審計的工作之外,香港的會計行業還有很多業務可以引進內地,和協助內地企業的增值。例如稅務、合併收購、協助公司上市、融資集資、與銀行商討借貸、幫助公司內部架構管治、提升經濟效率、公司重整等等。很多這些企業增值的服務在內地尚未流行,這些均是我們對內地既可作出貢獻,而又能推銷服務的項目。 二,對於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來說,希望政府在香港設立專業服務中心,能夠幫助他們節省創業成本(Start-up costs),例如租金等,對於外來客商提供「一站式」的服務。 三,協助在內地開拓市場,亦要先進行熟悉內地業務的培訓工作。現在內地認識外商進步神速,反而我們對內地的認識滯後,就以考取內地的學歷和專業資格為例,就算現時考取了,香港政府不承認內地學歷,令港人缺乏了一個進修的誘因。我認為,香港的專業培訓應朝著這個方向,動用特首提出的一億元基金,去推動培訓工作,這才能幫助港人提高在內地謀生的技能。 四,香港人到內地或海外謀生,考慮的不僅是薪酬的高低,更要考慮整個家庭的問題,太太子女都要離鄉別井,考慮包括居住、醫療、教育等。不少海外的例子,主要是通過商會、專業團體等,鼓勵當地的香港人建立社區網絡,使新來者融入其中,幫助解決居住環境,設立國際學校、醫療中心及保險計劃等等。一些專業團體,例如澳洲會計師公會已向我表示樂意提供參考經驗。 五,有不少會計師已有基本的知識去幫助中小企業發展業務,這方面香港生產力促進中心已有一隊專業人士在進行顧問的培訓工作,如能更發揚光大,「培訓更多的培訓者」(Train the trainer),然後再去協助中小企業,我覺得會計師是很適合去做這類的工作。如斯者,驟然間就會增加了二萬多人的強大隊伍去幫助中小企業開拓內地市場,這也是會計師的一項使命,需要做的是加強有關的培訓工作。 以上只是我在很短的時間收集來的建設性意見,這些無須花費政府大量金錢,就能鼓勵專業人士的自助和助人。在立法會的各位,很多均為不同行業的翹楚。我覺得立法會的總結辯論,希望是有建設性的,達到與內地雙贏的目標,加強兩個經濟體系的融合,互相增值。 未來的數月,我將會繼續與業界聯絡,根據我的經驗,業界有很正面的反應,亦更加能夠反映出我們作為業界政治代表的角色,如何去關注和提供協助,當然這亦希望得到政府的配合。 謹此陳辭,支持田北俊議員的修訂動議!
第一節辯論 (2001.10.17) 主席女士: 送舊迎新,再創高峰 行政長官任內最後一份的施政報告,為本港近期的經濟狀況,勾劃出一幅頗為嚴峻的圖象,其所言非虛,背景原因不再複述。 面對經濟轉型的新挑戰,港人從來都是實事求是地毫不退縮,亦不悲觀,勇於送舊迎新。百年來如是者,面對經濟的結構性轉型不下多次,而每次的結果都是得以再創高峰。現在的根基,正是港人多年來辛勤努力,運用智慧和頑強的適應能力而爭取得來的成果, 而香港背靠祖國,得「近水樓台」之利,也正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條件。 二十世紀的中國,在世界經濟舞台上仍像是一個沉睡的巨人,本港工商業僅憑著較單純的「前店後廠」式的生產和服務,已盡顯優勢。但到現時,「巨人」已醒,更快要大展拳腳了。香港面對與以住不同的又一次新挑戰和機遇,更應及早做好各項準備,批隙導竅(註1),發揮所長。 批隙導竅,發揮所長 擺在我們面前的圖畫是:一如既往,具敏銳國際視野、財力耐力兼備的大企業,早已洞悉全球一體化和中國加入世貿的形勢,分散投資風險,積極利用各地不同的經濟條件來減低成本,加強了競爭能力。另外,亦正瞄準中國內地的目標市場,蓄勢待發,短期的經濟逆境,大可應付自餘,長期的機遇,必定有利於壯大他們的國際規模。 但受影響較大的,正是施政報告中提及極需援助的本地中小企業和低技術勞工,如何令他們都得以分享中國對外開放的成果,方向值得肯定。施政報告呼籲大小企業、個別專業人士和技術工人做好準備,政府本身是否已做好了準備?例如從角色的演變,基建、教育、人力培訓的投資和協調,也肯定成為本會和大眾關注和樂於討論的話題。相信本會較為積極辯論的,不會再是方向是否正確這問題,而只會是方法與力度的適量與否。開明的政府,已提出了主政的大方向,現在更要細心聆聽,集思廣益。這樣不但不失體面,更有利於這個過程的轉變,將來得以具體有效地落實。 調整政府角色,協助人流物流 政府官員曾多次高調提示,港人應北上尋找機會,言詞懇切,無疑用意良好,但要求暫時還缺乏良好裝備的中小企業,個別低技術勞工在沒有充份心理準備,又在政府未有提供具體有力的數據分析和支援措施的鼓勵下,實在又會令人覺得有一種「漫無頭緒,難以成行」的感覺。 中國內地的市場幅員遼闊,除了言語、文化上的障礙之外,更是一個「門禁森嚴」,地方保護主義色彩濃厚的市場。財力、人際關係、耐力稍遜的企業,成功的機會將不容盲目樂觀。現在施政報告所提供了的多項具體支援,例如增強了工商服務業推廣處的角色,設立扶持中小企業的多項基金,促進物流業發展,增建展覽中心等,都是令人鼓舞的發展方向,充份肯定了政府亦願意承擔和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相信假以時日,這些提議的運作細節公布後,再加上經過磨合的具體經驗,將可減低港商的部份風險,而港人的信心自會隨之漸增。 中小企業進退兩難 政府扮演的角色是否恰當,支援措施是否有效,視乎我們如何認識和理解面對中國內地的機遇。事實上,本地的中小企業和個別缺乏特別技術和專長的人士要北上創業,仿如踏上「萬里長征」,前路漫漫。中國內地的營商環境,缺乏確實可靠的資訊,例如具體的運作成本,銷售貨品的市場潛力,再加上法規變更頻密,令本已習慣較有規律環境的本港工商人士,一時間亦難以適從,不敢貿然進取。 但從另一方面去理解,中國內地和本港商戶的競爭,從多方面已「迫在眉睫」,這不但在廉價的工業生產,而在消費市場,後勤支援,金融財經的服務,甚至乎高科技的生產,高檔次的都會式生活消費,例如歌劇院、會展、酒店和旅遊業等,都對香港帶來具威脅性的競爭。本地中小企業面對的,正是這種「進退兩難」的局面,短期內難以解困而出,除了要靠本身的智慧和努力外,實在仍有賴借助政府的引導和短期的支援力量。 中國內地經濟起飛的狀況,不少經濟分析家都指出有如日本在大戰後徹底的全面重建。如這分析屬實,成本極低廉的中國內地正不斷大量吸入外地資金和人材,造就一個「技術轉移,創造職位」的環境。但比日本不一樣的,是中國內地的經濟體系規模龐大,要為近十億的勞動人口創造良好的就業機會和生活的改善,其吸納力度就如物理學堛滿u星際黑洞」,不但對香港,甚至對整個東亞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香港現時的經濟狀況,是資金、職位和消費都不斷地流向生活水平較低的珠江三角洲一帶,這是自然的經濟現象。而香港無論在地理、政治和文化上和中國內地都最接近,經濟上的差距也是最明顯,加上香港的經濟為外向型自由經濟體系,和美元掛u的強勢貨幣,自不然就「首當其衝」,受到這股極大吸納力量的影響。 再者,中國內地經濟吸納力大,香港力小,投入內地的資金「易入難出」,缺乏長期資本的本地中小企業,它們要面對的困難,可以理解到是屬結構性和長期性的。 經濟融洽,公平對流 由此可見,本地中小企業所需要的支援,不僅僅是一些官方泛泛的資訊和提供短期資金週轉的方便,更需要的是有具體政策的支援,幫助它們爭取一個穩定的投資環境,去作出策略性的長期投資。例如建立品牌,大量的市場推廣,這些均有需要作出持續的投資,方能打開中國內地方便之門,達成較為對本港經濟有利的「雙向對流」。 今年施政報告在這方面有了政策思維上的突破,反映已採納民意,值得肯定。但相對於本地中小企業要面對的問題,不但還要繼續努力,亦不能稍為掉以輕心。 本人相信,本地中小企業期望的不是內地的特殊優惠政策,而是實際的不差於任何世貿協約國的待遇,能與內地企業、財雄勢大的國際企業都有一個較為公平的競爭機會。 本港現時雖然仍處於經濟逆境,但無論官民之間卻仍擁有雄厚的資金,未作出有效的長期投資,有技術和管理的人才,也已開始呈現過剩[象,這和內地無論在資金和人才方面都求之若渴的情況形成強烈對比。如何排除不公平的人為障礙,加強兩地的物流和人流,爭取一個讓投資者有信心的互惠互利的雙贏局面,正是對雙方政府的挑戰。 爭取國際投資跳板角色,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 就以會計業為例,它正是內地發展蓬勃的新興行業,前景一片光明,但本港除了三數間國際性會計行能夠得到在中國內地發展業務的機會外,其他過千間本地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卻均被拒於門外,眼看著本地業務不斷萎縮,而毫無發展空間。幸好,這種狀況已得到政府高度關注。本人期望經過積極的相互了解之後,政府宜訂立更具體的支援政策。 專業人士在開拓新市場方面,素來都是扮演前哨探路的角色。香港會計師公會在去年九月份已成立了一個專責小組,就中國加入世貿進行研究。今年四月發表了一份討論報告,針對香港執業會計師在內地執業時所遇到的問題,提出一系列建議。會計業界期待在未來的日子堙A與政府當局作出深入的商討,尋求合作的空間。本人將會建議,在法律界爭取為國際仲裁中心之時,會計界亦可配合, 爭取作為國際投資者在中國的跳板,與內地合作,利用本地法制和金融體系,為國際投資者在港提供一站式服務。 對於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承諾撥款一億元,設立基金來幫助業界開展有益的項目,提升本港專業服務水平,本人亦表歡迎。雖然專業人士期待的,並非金錢上的資助,而是具體政策範疇的支援,但這份好意,若能夠公平地由政府直接管理,能夠直接地惠及有真正項目的專業團體和專業人士,例如加強對內地市場認識、技術和專業資格的培訓,而不是太多地花費在宣傳重於實際的活動之上,將不失為有效的幫助。 主席女士,謹此陳辭! 註1:此成語源於【庄子. 養生主】,指在骨頭接合的地方擊開,沒有骨頭的地方則就勢分解。比喻善於抓住關鍵,順勢解決問題。
第六節辯論 (2001.10.19) 主席女士: 政治團隊,去蕪存菁 我想每個從政人士,都了解到團隊和政治上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所以,就算是早餐會的獨立議員,都需要在某程度上,尋求互信基礎和合作空間。有默契地在議事範圍內,共同進退,令各人都能將各自的角色發揮得更好。 理想的政治團隊,當然是要有共同的施政理念作為合作基礎,在經過長期的政治磨合的洗禮後,才能最後「去蕪存菁,融成一體」,但這演變過程,卻可能需要數以十年,甚至百年。香港政治發展步伐遲緩,政黨發展還在起步的階段,憲制的發展,每向前一步都要抱著「勇於嘗試,尋求突破」的決心,否則,空談理想制度,反令實際的改進,停步不前。 尋求突破,與時並進 由選舉產生的特首,已使本港的政治生態產生了根本的轉變,選舉的過程具高透明度,參與特首選舉的人士,必須有具體的政綱,不能「無為而治」,當選後更必需小心地逐步落實參選時候的承諾,以維護選舉制度的誠信。但現時當選的特首,在憲制安排上,只是一個「無兵司令」,在行政機關內需要依賴通過「盲婚啞嫁」而結合的公務員體系,作為輔助。在立法會內「孤立無援, 無票無力」,如何有效施政,體現以特首為主的行政主導,容易流於紙上談兵。 當然政治現實是妥協的藝術,政治中立的公務員體系,原本就是回應這問題的一種妥協安排。但隨著議會的政治化,特首由選舉產生,公務員這個體系的運作,為了要符合特首的政治忠誠,和落實他的施政方針,早已與「共同進退,槍口對外」的政黨機關,相差不遠。其實要求公務員在政治上忠誠,是在彭定康總督時已開始,絕非新事物,亦已運行了近十年。要求這種已「附帶」上了政治傾向的公務員體系加強問責性,已是一項無可逃避的政制演進過程。 完善制度,長治久安 在以往本會的辯論中,本人亦曾表達過,要求全職的公務員,承擔政治問責的任務,對他們個人的事業風險極高,尤其是未有一項較全面的退休或「被迫下台」時的保障計劃之前來實行,就會令公務員內有能有志之人士,也要三思,甚至望而卻步。反而行政會議這機關的功能,卻未有善用,因而有改革的空間。這情況,社會有識之士,其實大多早已觀察得到。 現時施政報告所提出的改革方向,與此吻合,應是符合循序漸進的政制長遠的發展,配合在現階段的需要。本人留意到近期的評論,反為較集中在新制度下人事上考慮,或是假設以董先生為下屆特首的一些短期後果的政治考量,作為評論的要點。但作為本會議員,視野應否再擴闊一些,將之視為完善香港政制的一項重要舉措呢? 政制的雙層首長制,以區分政策上的權責,和執行落實上是否有辦事不力的管理問題,早已是不少政制發展成熟國家,例如英國、日本所採用。本港將之納為己用,長遠的政治風險不高,建議中的制度,容許特首有較大的自由度去挑選政治班底,榮辱與共,總比動搖公務員體系根基較為穩妥。而公務員中有志之士,而又和特首合作無間的,當然仍有晉升機會,相信亦會優先為特首考慮,唯一有所損失的,只是那些希望有權而又不想負上政治責任的官員。但這種政治上的「便宜飯」,也應是時候遭到淘汰了。 其實現任財政司司長及律政司司長都已是從公務員體制外物色的人選,而利用較具彈性的合約制聘用條件,相信更有助特首挑選適合人選。 立會聲音,帶入行會 行政會議班子的改動,特首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而且是明刀明槍的。反而在1992年,彭定康總督卻要為組織自己理想的班子,而需採取「暗渡陳倉」「偷天換日」的手法。我想主席女士和內會主席周梁淑怡女士更是知之最深。彭督是極有政治經驗和智慧的政治人物,在香港政制受限的現實下,均以創意和政治手腕去達到目的,有利施政,變相改革行政議會,可見作為一個並非由選舉產生的實事求是的政治人物,都會採取同一路向。 我認為,行政會議內,除了主要部長,留有空間讓各黨派的立法會議員有機會參與,是一步值得考慮嘗試的做法,以期將具民意的議會聲音直接帶到決策的層面。當然,和立法會不一定相同的地方,是行政會議必須得到共識,重解決和協調分歧,而非將立法議會的爭拗,延續至行政機關。所以集體負責制,保密制度,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要求。 權責分明,民之所望 行政主導必先無後顧之憂,才能全力以赴。就算以特首之尊,在政治的現實上也需要有以他為核心的團隊,才能對施政得心應手。本人相信,就算特首是由全面直選產生,這亦屬必然的發展。若到時的施政結果依然未及理想,或未能得到市民的認同,那時港人再要求特首和他的管治班子負上全責,更再無疑問,無可推搪了,這不是進一步加強權責分明的民主政制的精神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