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1998年施政報告辯論 主席女士: 經濟逆轉,政局穩定 自去年特首發表第一份施政報告以來,香港的經濟環境逆轉,樓市股市劇跌,市道低迷,失業率高企,令不少市民生計直接受到影響,改變幅度之大,是大家當時都始料不及的。 不過,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過去的一年,本港在政治方面卻顯得穩定,社會言論、遊行示威等自由生活方式比起回歸前毫不遜色,而本會更以歷史性高票數產生,在表面上,一切運作都顯得十分順利,令政權成功移交這個事實,在國際上得到進一步肯定,使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更為鞏固。 渲洩情緒,於事無補 但特首的第二份施政報告發表後,輿論差不多一面倒地予以抨擊,在某種程度上,亦引導了民意的傾向,尤其是市民現時面對茩垠咩x境,對施政報告期望奇高,自然失望情緒就愈大。施政報告暴露了政府的有限能力和創見,剎時就打開了群眾渲洩情緒的缺口,更為政黨提供便宜機會,以修訂今次動議來賺取免費宣傳,趁機「落井下石」一番。一年前大家亦可能估不到,茩姜g濟、迴避政治議題的特首,到頭來竟失足於處理經濟問題上。 雖文過飾非,勿遇非而沮 政府雖錯在經常文過飾非,但現時市民的情緒已跌落在極度悲觀的深淵中。本會單靠煽情鞭撻,並不能幫助港人渡過難關。莊子在【消遙遊】篇曾說:「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事實上,香港仍具備各項優勢,因時度勢,港人應冷靜地分析得失,本會同僚亦理應要在政治上表現得克制實務一點,共議「轉危為機」之策。 勝在宏觀,敗於力微 相對於去年施政報告的宏圖大計,今年的施政報告只可以說是一個以「調整應變,穩定人心」為主調的平實報告。這主調在基本內容上,確實有其可取之處,尤其是在宏觀經濟環境上,對本地及外地的商界,都能達到政府傳遞以下訊息的目的,即全面重新修訂房屋政策,穩定樓價,力保港元匯價,營造利率下調的環境,及意識到港元有可能隨美元的回軟而下調。再加上積極的基建投資,實行減稅措施,都為恢復中長期的投資信心,提供了最主要、最有效的根本條件。 施政報告中積極提倡加強內地合作的方向及扶助幾項最有條件的經濟活動,假以時日,可望成為地產、金融服務以外的主要經濟支柱,增加整體經濟的增長潛力及穩定性,雖然說不無風險,且極耗時間及資源,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始終是一種頗為進取,而又不可再或缺的施政方針,本會應予高度肯定。 改墨守成規,勿守株待兔 現時所見,新公司成立寥寥可數,另外數以千計的公司不斷倒閉,其中不知有多少事實上本來可在新例下仍然有一線生機的。清盤工作堆積如山,長期凍結的資產又不知幾凡,令人深感有關官員處事態度,墨守成規,慢條斯理,不知人間何世! (2) 爭取外商投資 其他亞洲國家,不但會有策略地鎖定國際級的大公司作為推銷對象,更會出動最高層的官員,甚至包括正副總統或部長去作遊說示好的工作,在談判條件時,又能作出富有彈性的稅務批地等安排。有關政府除了擺出萬事有商量的姿勢外,又再派出專人作出貼身服務,幫助外資順利地辦妥所有程序上的瑣事,反觀香港式的推廣工作,相比之下,就仿如是「守株待兔」。 (3) 爭取內地銷售市場 實際上,本港的經濟發展是受政治因素所限,只能向外出口,本身的內銷市場細小,不能帶動經濟的真正復甦,所以除了遠望歐美,被動地等待機會之外,別無良法。 但在九七回歸後,內地市場對港貨所實施的重重稅項和配額限制,理應有爭取逐步放寬的餘地。本港對內地產品是百份百開放的,若能讓港貨及服務亦能主動地爭取部份內地銷售市場,經濟復甦,即指日可待。對此現成又近在眼前的契「機」,政府又可大膽地以新思維方式去反覆探討思量呢? 應唯命事從,或以身試政 施政報告對不少最重要的政治問題,仍傾向迴避,特首的深藏不露,令人擔心現時表面上的穩定,究竟是否已生暗湧,而行政、立法兩議會和公務員隊伍的相互關係,是否正面臨重大的考驗。 本人一直以來,都以本港整體公務員隊伍一貫的高公信、高效率和緊密的團隊精神引以為傲,尤其是公務員事務局、庫務局不避艱巨,在要求公務員接受現實,面對薪酬福利的調整,精簡架構的沖擊上的決策方向,積極果斷,毫不含糊,充份體現出公務員系統中,仍有自律自強的一面,值得敬佩和支持。 但「愛之殷,責之切」,能讚亦能彈,只要個別官員有微少散漫和自滿,政治取態稍為偏離中立,我都必會覺得非提出警惕,不吐不快。 不少議員早已提到近期有個別官員的表現態度傲慢,或行事方式獨斷獨行。這些行為都並不符合作為受薪公務員的角色。是好是壞,博學或疏才,特首和本會議員在基本法規範之下,都是經過選舉產生的,表現不佳,自有輿論和選民批評治理。反而公務員卻沒有同等的憲法授權,就算是才高八斗,仍是直接或間接受聘於政府,制度上應安於本份,對特首可提供意見,但政策一有決定,便得唯命是從,謹守政治中介的角色,義無反顧地全力執行。其中的任務,更應包括盡力向本會解說,協調應變,直至得到本會至少半數的議員支持為止。這在現時政治意見紛紜,不同黨派林立之下,要達到這些目標在絕大部份情況下都是可能的。 管理不善,賞罰不分 原制度的構思,公務員只有對特首的政策決定領命或辭官的選擇,並無堅持己見的餘地。當然,官員亦非完全沒有了主動性,但卻非得特首的認受不可。若然縱容官員陽奉陰違,是特首第一個層次上的管理錯誤,若然任由官員經常提交了錯誤的政策或是在執行政策上錯漏百出,而不賞罰分明,是第二個層次上的管理錯誤,以上兩者,特首皆難辭其咎,必須負上政治責任。 偏離中立,自主政權 另一可能發生的情況,就是多名公務員都同時集體偏離政治中立,堅持本身制訂政策的權力。若然這樣的情況又得特首默許的話,便會變成制度上的根本轉變,屆時一些議員所倡議的部長制,要求有關官員承擔本身所訂政策的政治責任,便大有道理,否則便變成官員有權無責,特首變成「癆i老闆」。 現時不少議員、市民見到的是一個永遠「無出錯、無人管、無獎罰」的公務員隊伍。可以怪責的一是特首管理無方,賞罰不明;二是個別官員本身偏離中立,自主政權,卻可將政治責任轉嫁給特首和整體公務員身上。其實兩者本質略有不同,若特首認為是前者,便應立刻加強管理,跟政務司司長配合,約束官員行為,以正視聽,若是後者,就應考慮體系的更變,以政治委任予主導政策者,親自令其「以身試政」,分權亦要分責,以確保整個大局的穩定。 特首亦曾對行政、立法議會關係趨向緊張而表示關注,但卻似乎未明所以。部份議員的過份刁難,固然是其中原因,但特首與官員處事作風若只是意見廣聽,到頭來卻是「眾人皆錯我獨醒」,就算有與政府相同的意見,也必定是如有雷同,只屬巧合。這種行政主導的方式,能不讓與政府「群策群力」共謀對策的人士心灰意冷嗎?政治公關其實易為,不用甚麼高官能人,箇中官場高手,明明是自己的意見,也經常說成了是聽了他人提供意見的結果,將功勞歸於別人,令與之合作者心悅誠服,將這技巧用在要靠選舉生存的政界,更萬試萬靈,反之,必舉步為艱。 題目眾多,難以聚焦 除了評論政治、經濟外,施政報告內的議題眾多,難以聚焦,我只會在青年事務上和綜援問題上稍作反應。 青年發展的方向,各方人士都喜獲政府重視及真正落實資源分配,採取全盤有效計劃而又付諸行動。有議員質疑政府委員會的有效性,若以「青年事務委員會」這一年來和其他與青年事務有關的重要諮詢委員會、青年團體、政府各方的協調配合,創造出各方都高度認同的成績,就不應再有疑問。我亦相信,政府若能大膽用人,起用多些跟政府在某些事項上意見相近的議員或者意見領袖作為工作上的伙伴,一方面可以令我們更了解體諒政府內部運作情況,另一方面亦可以得出很好的效果。 在施政報告後,我亦有機會出席一些青年人的論壇,青年人雖然認同政府在青年發展方面的工作,但卻更關心貼身的教育及失業問題,而且不滿情緒極高,值得政府重視,茪滮F解及疏導,雖然青年事務委員會在這方面的權責非常有限,亦會樂意盡力配合。 在綜援檢討方面,我只想奉勸政府一句:「切勿憑空亂開炮,目標不分,勢大效小。」綜援申請當然會有濫用情況,但真正無良的懶人必定是極少數,真正涉及濫發的款項其實亦會相當有限,借勢趁機對十多萬在接受綜援人士提出威嚇削減,又拿不出實質提議,這只會造成社會不安、政府無良的觀感。政府實在應多做少說,甚至以不說為妙,社會人士對實在情況應已相當了解,綜援並非沒有檢討餘地,但實事求是地討論效果,可能會比政府高調地將事件政治化更好。 群策群力,無須異議 「轉危為機」可在經濟、政治上有不同演譯,特首的勇於創造未來的經濟機會,卻可引來本會批評,是忽略了已迫到眼前的政治危機,不同出發點,但各有道理。 但「群策群力」卻再不應各有異議,政府在解決當前問題的力微,已未能為盼顧目前的市民帶來驚喜。若然在今次的動議辯論上又演變成各自表演,四大皆空,本會在處理這問題又比政府好多少呢?群策群力需要為大局著想的氣量,現時本港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遷怒洩憤行為,還望本會同僚多拿出有遠見的建議、保持自尊的行為,放開歧見,不再巧立名目。 謹此陳辭,支持梁智鴻議員的原動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