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Back | English

主席女士:

在入正題之前,想到這將是財政司曾司長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我謹對財爺多年來的辛勞,致以衷心的感謝。尤其我要多謝的,是財政`司司長在歷年來的預算案中,能夠從善如流地吸納了不少會計界在稅制的演進和處理政府賬目上的意見。

無昭昭之明,無赫赫之功

荀子在【勸學篇】中曾說:「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註1)」港人最需要的政治領導,正是要有精誠專一,貫通透澈的智慧,洞悉世情道理,再持著「秉要執本」的處事方針,才能為市民,而非為個人追求赫赫之功。

我曾經公開說過,這次財政預算案似一個「財政政策的盤點」,多過一個用作處理收支平衡的預算案,這樣的說法並無貶意。尤其在財政預算案公佈之前,我亦曾發表過一些文章,要求財爺不要有太大的動作,而應按部就班,等待稅務檢討委員會有了一些結論後,才做出較為長遠和帶根本性的稅務重整安排。「治國」並非必定要年年「花招頻出」,「謀定而後動」,也是一種管治的大智慧。

前路既迷惘,政府須領航

廿一世紀初的經濟環境充滿著不明朗因素,其主因源於全球經濟已迅速一體化,以及現今國際資金已高度集中在少數主要專業基金和跨國企業行政人員手上。這些專業財閥對市場訊息的轉變,回應手段非常迅速果斷,再加上具威力的先進投資工具不斷地衍生,現代的國際財經市場,從出現新徵兆,到作出反應,及至市場重達新定位的「應變時距」,越來越短促,往往使人措手不及,令中長期預測的準確程度亦更倍添難度。

預算案:應有前瞻功能

我在去年的辯論發言中,已指出政府的主要角色,「是要求一個能夠認清總方向的政府,運用較高及較清晰的國際視野,來推動和加強市場的競爭力和氣勢。」讓商界和市民事先有所準備,做好本身的策劃。

今年的財算案在形勢分析上確是做足了功夫,但有點可惜的是,結論仍存在很多對不明朗因素的保留,就如一份「持有重大保留意見的核數師報告」一樣。而事實上也可能是真的如此,但政府對未來前景所作的分析必須有一定的承擔,不能到時估錯了,就輕輕地諉過於技術的不足,作為唯一的解釋。

可能更積極的做法是:(1) 盡量提高整個預測程序及所依循數據的透明度,及令之易於為外界明白理解;(2) 選用恰當的會計制度作為媒介,持續地將實績與以往預測比對;及(3)對所作出預測假設,附註充份的解釋,使任何人都能透視假設的基準,來作出自己的判斷,並且在預測出現差異之後,亦都可以精確地分析成因所在,及量化不同因素轉變所帶來的影響,向公眾作出交代,以後可以汲取教訓,精益求精,這才是對市民用家更有幫助,最能建立他們對預算案信心的施政手法。

就以稅務檢討為例,政府一直都對是否存在結構性赤字未有表態,亦表示需要更多數據,才會作出結論。但到了政府有了充份的數據,結構性赤字相信已成事實。到了每個人都見到的時候,那時市民為何還需要政府來「預算」呢?

預算案是應該「實如其名」地做具前瞻性的預測。而「結構性財赤」正是一項可能出現的「重要根本問題」,必須防範於未然,而不是往往要先看多年的歷史數據,證明問題已既成事實,才「後知後覺地去亡羊補牢」。所以我期望稅檢會將於十一月底發表的,會是一個具前瞻性的、能真正地面對結構性財赤問題的報告。

系統性的預測,計算和資料的披露

預算案發表後,表面上乏足陳辭,只是引起了些微漫不經心的爭拗。相對而言,反而是在預算案發表之前的熱烈猜度,更令觀察者覺得峰迴路轉,莫衷一是,而市民的心情,更隨著「赤字疑惑」,「加稅、減稅」之說,而「七上八落,患得患失」。

其實政府早已在不同場合和時間,零碎地發布了不少很準確的數據,例如外匯基金投資的收入、賣地的大概業績、地鐵上市的收益等,但是很多傳媒、論政人士和財經專家對預算案赤字的估計,即使臨近預算案發表日期之時,仍然錯到「離行離罅」,更有不少堅信將會出現盈餘。

我覺得這個現象反映了幾個問題:第一,一般外界人士還是很不明白財政預算案的結構,所以會導致了不少缺乏根據的胡亂推測;第二,預算案用現金入帳的方式,造成月份與月份之間的結餘,可能因為在二三月份仍有大數額的收支入帳,例如投資收入、基建撥款等,出現大上大落的情況,這對於不熟悉這運作過程的人來說,很容易出現推算錯漏的情況;第三, 政府發放消息和披露資料的過程亦非全面和系統化,間接觸發一些魯莽及錯誤的推論。

如果我們細心將政府的帳目分析的話,就會發覺現時政府的收入部份,只有幾項是最不穩定的,亦即是令政府預測數年來都大失預算的元兇。例如政府投資收入、賣地、資產上市收益。而在開支上,就存在慣性地低於預算的情況,(通常若在百分之五上下)。政府只需在這些重要和存有大變數的項目上,加強管理和改善這些數據的資料披露,將會大大增強公眾對預算案的信心,例如有系統地預先訂立和公布這些重要數據的發放時間表。稍後,我更會提出一個新概念「平衡基金」的建議。

採適當會計制度作為理財工具

(1) 歡迎應計制會計制度。

預測最終會成為帳目業績,只是時間上的遲早問題,而政府對帳目的處理手法,直接影響著公營部門理財文化,和公眾人士能否藉此來監察政府的能力。會計界非常歡迎財政司司長能拿出了很大的勇氣,接納並實行應計制會計制度,這也是我在1997和1999年先後兩次提出的論點。

應計制會計將有助公務員充份掌握自己部門的成本,及與私營企業在類似的服務方面,亦都能夠容易地作出比較。這對於一些部門是否應該上市股份化、公司化,或者更有成本效益地將服務外判等等,都提供非常有用的參考資料。市民也就更容易藉此加強對公營部門的運作效率,及將交托給政府的資產作出監管,尤其是非現金的無形資產,例如土地、物業等,亦會有清楚的紀錄可尋。譬如說,在房屋政策中,興建公屋的土地,究竟真正成本是多少?建公屋好,還是用租屋津貼好?政府所應承的長期債務,例如長俸,也可以有一個明確的預計和披露。我相信這在整個公務員系統的資源管理文化上,影響深遠和帶來相當的衝擊,亦令公務員體系的改革邁進了一大步,我對這種改革的決心,深表歡迎和贊賞。

應計制會計制度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會計標準,我期望政府與會計界別加強在專業上的溝通和交流,能使公務員更快地掌握應計會計制度的竅門,作為管理資源的重要工具,令這個制度最終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效能和作用。

(2) 收入預測可能過份樂觀

展望下一年,預算案預計投資的收入,政府儲備和其他基金的部份,大約350億元,而以政府的財政儲備結餘約四千億來計,即投資收入回報率大約要達到近8%,而這項收入是以每年的年尾結數計算的。眾所周知,由年初到現時,很多主要經濟研究員已紛紛將香港的本地生產經濟增長率調低,而全球利率、股價亦正持續下調,當然政府不會公開低估自己的投資能力,以免遭人詬病。但在如此投資環境下,今年底前要達到8%的投資回報率,殊不容許過份樂觀。

我建議,政府應該清楚地將這個投資回報率,為公眾計算出來,並將計算的假設,公諸於世。令對政府預測充滿懷疑的人士,亦可以放棄不斷地作出盲目和執著的指控,讓他們自己亦可作出事前的估計和判斷。

分拆上市,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將政府的資產上市,亦是我一直關注的事項。地鐵股票自上市後,股價即使在逆市中,亦有一個不錯的升幅,證明市場非常接受這類政府資產的上市。財政司司長在預算案中承諾今年內完成對公營隧道私營化的研究。

我進一步建議,政府具體考慮將九鐵、機管局和郵局包裝融資上市。我當然理解這些公司整體營運,仍然因新的建設計劃,而有較高的負債,令公司現時的盈利狀況未如理想,但是香港有很多為內地國營企業的業務分拆上市的經驗,例如九鐵現在營運中的東鐵部份是有利可圖的,亦可將之與未來發展的西鐵部份分開來上市,為將來需要投資的部份融資,減輕政府直接撥款的需要。這些有穩定收益的優質的股票,不但可以給予強積金等保值基金一個在逆市中的良好投資庇護所,也容許政府短暫地解除財赤壓力,賺取多些時間去研究結構性赤字的問題和處理辦法。

儲備少著墨,建議設平衡基金

我在1997年已正式提出討論政府儲備的問題,並在1998年獲得財政司的詳細回應,雖然在今次預算案中著墨不多,但我早已預言它依然有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將會引起爭拗,事實證明,在預算案公布的前後,亦有不少議員質疑,儲備水平是否仍然高於需要。

本港儲備的突然增加,只不過是在97年前後的事,主要是地價的飆升。尤其是在政權移交當日,中央政府亦同時將一筆二千二百多億元的土地基金,移交給特區政府。 當時設立土地基金的原意,是幫助特區政府打好基礎,開展新的歷史一頁,迎接和內地經濟的互補接軌,共同面對國際市場的商機。

當時的構思,肯定沒有料到竟然由政府囤積起來,祇是作為長期收息,抵償稅收短缺之用。當然究竟是收息好,還是抵稅好,社會可以有一個討論,因為此項儲備,實在是有條件比只是呆坐收取低息,而運用得更好。

我建議政府利用部份土地基金,即不超過一千億,設立資本性開支的平衡基金。然後將預算案分為兩個部份,即經常性收入開支部份,和其他資本性收入開支部份,令公眾能夠清楚見到在經常性開支中,有無結構性赤字。經常性的開支赤字,應由經常性的稅收去作出平衡。而非經常性開支,即大幅的一次性的基建開支,例如機場、鐵路發展、迪士尼樂園、數碼港,甚至乎很多特設的專責基金,如優質教育基金、中小企業貸款基金等等,應由投資收入、上市資產收益和部份的賣地收入(例如超過300億以上)等去支付。

如這三項資本性收入有意外盈餘的話,可以預留在平衡基金,作今後之用。如預算案有不足之數,亦可先由平衡基金墊付,墊付並不等於開支,而無須教條地看待基本法第107條。到了經濟完全復甦的時候,再予補充。如此分工,稅收的用途,就更為明確,而資本性的投資項目,也可以隨著非經常性的收入的多寡,作更彈性的安排,如此清晰的理財手法,才更合乎實際環境的理財方向,而依照基本法第106條的彈性處理,我相信並無違反第107條「量入為出」的原則。

主席女士,中國古代的韓非子對理財治國早有先見之明,而提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註2)」的觀點,使我們能夠洞悉形勢,靈活地運用理財手法,具有創意地走在財經時代的前列。

謹此陳辭,支持動議!


註1 選自荀子【勸學篇】。「冥冥」、「惛惛」, 皆「精誠專一」之意;「昭昭之明」,指智慧的豁然貫通;「赫赫之功」, 指出類拔萃的業績。
註2 選自韓非子【五蠹篇】。「脩」是「習」的意思, 此言指聖人治今世不必一定依照古代的方式辦事;「常可」即指舊例或慣例,此言指聖人治今世不必完全遵循慣例。「論世之事」二句,即「因時制宜」之意。

 

 

返回 Back | English